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20世纪20年代,结构语言学或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主要理论是在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结构语言学特别强调区分语言和言语。索绪尔的二分原则是体现在语言和言语的区分上的,被认为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基本原则。言语被索绪尔称为个人的语言行为,而语言本身则是符号系统,这个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意义和语音即所指和能指的统一。语言成为理想化的系统,独立于具体的言语和客...
三个平面理论三个平面理论认为语言研究有三个平面:句法平面,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这一理论自上世纪80年代一经提出,便成为语言学界的研究热点。很多语言学家从不同角度对三个平面理论做过理论阐述并且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三个平面理论立足于汉语语言事实,解决了许多以前语法研究中无法解释清楚的问题,同时还开拓了一些新的研究领域,既对汉语语言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也为汉语语言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它促使人们运用新...
格语法理论传统语法将格认定为通过形态变化所表示出来的名词、代词与句中其他词的语法关系,而在格语法中,格被认为是名词与跟它有关的动词之间的句法语义关系。格语法是美国语言学家CharlesJ.Fillmore菲尔墨在20世纪60代中期提出的一种注重句法结构与语义之间关系的语法理论和语义理论.格语法是对乔姆斯基Chomsky的标准理论(TS)所作的一种修正。为了从语义的角度弥补转换生成语法的不足,菲尔墨...
认知语言学理论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具有普遍的认知机制,其核心是认知语法,它以动态的语言即交际过程中的语言为研究对象,侧重于对语言结构形式的自然功能的解释和归纳。在认知语言学看来,语言是人类认知能力的一个重要构成。因此,自然语言范畴化的结构特点、语言结构组合的原则、句法语义的概念接口、语言运用的经验和实验背景以及有关相对性和概念普遍性等就成为认知语言学关注的主要问题。从总体上看,认知语言学应该具有三个...
受事主语句的界定现代汉语中,学者们由于因研究视角和研究理念不同,对受事主语句的界定各不相同。有关受事主语句的界定见张志公(1953),丁声树(1979),龚千炎(1980),张云秋(1994),黄伯荣、廖序东(1997),王力(1985),李珊(1994)等学者的研究。张志公(1953)指出,受事主语句为自然表明的被动句。王力(1985)一书中提出,这类句式是没有‘被’字的被动式或者说受事主语句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