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

2023-03-18 10:04发布

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


20世纪20年代,结构语言学或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主要理论是在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结构语言学特别强调区分语言和言语。索绪尔的二分原则是体现在语言和言语的区分上的,被认为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基本原则。言语被索绪尔称为个人的语言行为,而语言本身则是符号系统,这个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意义和语音即所指和能指的统一。语言成为理想化的系统,独立于具体的言语和客观世界,具有自足性。


先看结构主义,语言研究经历的第一个过程是由古希腊哲学家和语文学家创立的“语法”,18世纪末出现了语文学,为历史语言学的发展做了准备,这一时期的语文学研究首先要确定、解释、评论各种文献,但是这一过程的研究仍拘泥于书面语言。到了19世纪初,欧洲大规模地兴起了语言比较研究的热潮。比较语法达到了空前繁荣的阶段,尤其是印欧语系方面,比较研究已经做得非常细致和深入了。比较语法对开创语言研究这个领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1870年人们对语言研究的思考也更深入了。结构主义语言学正是在比较语法学末期诞生的。


就索绪尔的语言观而言,他认为语言是由各个要素构成的一个系统,语言学研究的是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各个要素。结构主义的“结构”指的是索绪尔的“系统”。《普通语言学教程》的出版,标志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创立,也标志着普通语言学的建立。这时语言学才真正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科学。索绪尔认为,语言既是社会的,又是心理的,如果区分语言研究和言语研究的话,语言是“言语行为的社会部分”,言语是“言语行为的个人部分”。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不属于个人部分的言语,而是属于社会部分的语言。如果区分所指和能指,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而这种符号系统之所以这样有用,就是因为它有价值。语言的价值是从索绪尔所说的所指和能指之间的对等关系体现出来。语言就是由所指和能指构成的符号系统。言语属于个人,其主要特点是时间阶段上的演变,言语也是千变万化的东西,因此言语是属于历时的。语言属于社会,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虽然语言在漫长的历史上有变化,但是变化最终还是出自于言语上,因此语言可以看作静态的、共时的。研究语言重在现时,也就是共时研究。这些都是索绪尔的语言理论原则。结构主义发展分为三个主要的流派: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和美国描写主义学派。这三个学派都遵循语言符号系统理论,把语言看作语言学研究对象,把言语排除在语言学大门之外,这是结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描写语言学完全遵循索绪尔的语言理论,由各要素组合起来的语言其价值体现在各要素之间结成的关系,学者们就是要找出这些关系的规律。语言的符号事实是非常明显的,而一种语言是由有限的符号组合而成的。萨丕尔(Sapir)持观念主义或者心灵主义语言观,强调语言的结构模式制约着人们的思维观念。主张一些难于解释清楚的细节不必过于纠缠。布龙菲尔德持的是机械主义或者行为主义、形式主义语言观,强调语言研究即描写其形式构造,而排除任何带意义的因素。注重口语的描写和共时的研究,注重形式的分析而回避意义问题,在结构分析中主要运用的方法是分布和替换,对句法结构进行层次分析,建立语素音位这个新的单位,强调验证。


从结构主义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应用及发展角度上看,1949年以后,汉语语法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繁荣发展的时期。吕淑湘、朱德熙(1951)《语法修辞讲话》在《人民日报》上提出词类划分的原则,汉语学者们第一次揭示了汉语的多层修饰语的排序规律,对认识汉语的结构规律,尤其是对人们正确地运用汉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到了1952年,丁声树、吕淑湘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刊登在《中国语文》上,汉语学者们全面地分析了结构主义语法的理论和方法及现代汉语的语法现象,提出划分词类的标准为词的共同性质和用法,规定了分析句子的方法。汉语语法研究中,从1953年起,《中国语文》、《语文学习》陆续开展汉语词类划分问题、主宾语问题和单复句问题的大讨论。到1954年,陆宗达、俞敏(1954)《现代汉语语法》(上册)、黎锦锡、刘世儒(1962)《中国语法教材》、朱德熙(1982)《语法讲义》、(1961)《说“的”》、(1962)《句法结构》、吕淑湘(1962)《说“自由”与“粘着”》等先后出版和发表。这些著作探讨汉语的词类和句法结构划分等问题。


从分析方法上看,美国结构主义用一套严格的程序客观地揭示语言的真实面貌,它的目标是以一批足够数量的语句为素材,并且通过分析程序,找出语言的结构,即语言中的单位及其组合模式。结构主义语言学认为语言分成五层:“第一是语音,第二是音位系统,第三是语素音位系统,第四是语法系统,第五是语义。”他们认为语言学主要研究“音位系统”“语素音位系统”“语法系统”这三个方面。研究过程是一套复杂的程序,归纳起来主要可以分为切分、归并、分类、组合四个步骤。认为一种语言的语法或语法系统不但是在该语言里所使用的全部语素,而且也是这些语素在话语中出现时彼此相关的配列。在汉语语法分析中,大致有五种方法。第一,替代分析法。即用一个语言单位替代另一个语言片段而得到一个新的语言单位。第二,分布分析法。它是用来给语言单位分类的,主要考察语言单位的外部结构关系。第三,对比分析法或比较分析法。它主要表达从语料中选出几个语言片段进行比较从而找出它们之间不同的部分和相同的部分,然后确定这些部分的性质。第四,直接成分分析法或层次分析法或IC分析法。第五,变换分析法。变换分析强调研究语法结构之间的变化和联系,是以“变换”为手段,把句与句、句法成分与句法成分联系起来考察的。总而言之,结构主义的每一种理论都有自己很具体的说明。了解结构主义在语言理论发展过程中的承上启下作用以及各流派之间在研究方法上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对于在更深层次上把握结构主义方法论的本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其实,在语言研究领域中,只有用理论武装,我们才能洞察秋毫,我们才不会盲目。


赞赏支持